全站导航
手机版
首页 > 精彩点评 文章详情

一月换一部手机:奢侈的手机消费是消费变态 评

刚留学归来的谭悦:每个月换手机是很悲哀的,也得不到外国人的尊重——

当忘记带手机的都市人有被世界遗忘的恐惧时; 当三四个月换一次手机的“瘾君子”频繁出现时; 当白金外壳、宝石抛光屏幕的手机卖到21万元的天价时,我们都清晰地看到,手机消费日益从需求走向欲望,我国的手机消费已经进入了消费时代。奢华。

据信息产业部统计,截至2004年上半年,我国平均每年淘汰手机近7000万部,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令人烦恼的电子垃圾。 我们希望我国的电子消费最终回归理性,让那些看似渐行渐远的“艰苦朴素”重新植入市场、植入消费者心中。

手机的象征意义刺激“异常”消费

钻石手机

“我刚买了房子,每个月还要还2000多元的房贷,虽然钱不多,但我还是买了那部手机,虽然贵了一些,但功能一流。我为此攒了半年多的钱,差点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。”

肖宇是一名银行职员,月薪不到4000元,还背着房贷,在北京过得并不安逸。 他不知道自己攒了半年多的钱,花5000多块钱去买一部新手机是否值得:“我又不是没有手机。 我家里还有两个没用过的,这次换掉的就变成了三个。 不过这个真的很棒,同事们都说好。”肖宇不失时机地拿出自己用“血汗钱”换来的豪华手机,到处拍照,然后给记者展示了更清晰的照片。图像。

重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、研究员孙元明认为,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手机不再只是通讯工具。 它们具有强烈的象征价值,如地位、身份、品味和风格。

有人戏称这种独特的贫穷和慷慨是“中国式的奢侈”。 这是一个可耻且令人震惊的总结。 “澳大利亚当地学生使用的手机看起来更像三四年前中国使用的手机。有些手机像老大哥一样笨重。”

墨尔本大学毕业刚回国的谭悦告诉记者,澳大利亚学生很惊讶中国学生这么有钱。 在大量中国富裕学生眼中,手机被认为是一种小奢侈品。 最夸张的同学每个月都要更换一件。 “但这很可悲。这种做法没有得到当地人的尊重,反而破坏了学生应有的朴素、踏实的形象。” 谭跃告诉记者,留学生18岁以后就得自食其力,要为自己打工。 我实在不理解那些靠家里的钱买手机、买汽车的中国学生。

当奢侈品消费理念遇上逐利的市场定位

“顾客购买手机时,最常问的问题是:有没有MP3、能不能拍照、有什么游戏?一般来说,他们很看重这些附加功能。” 北京手机通讯行业人士刘先生告诉记者,自2002年第一款拍照手机推出以来,仅三年时间,我国手机市场在品牌、型号、功能上都在快速更新。

“欧美一些国家更注重实用性,手机只是一个通讯工具,外观并不是很重要。我们国家和日本、韩国对手机的市场定位一致:时尚消费品。因此“产品研发自然非常注重附加功能、外观是否吸引眼球等。” 刘先生表示,手机消费群体的价值取向较三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。 “手机坏了”不再是淘汰手机的唯一理由。 “我不喜欢它了,不能拍照,不能听音乐,有点老了,我很不要脸……原因太多了。”

当奢侈品消费理念与逐利的市场定位相遇时,结果可想而知。 赛迪的调查显示,中国近60%的用户需要更换手机。 高收入或对手机时尚敏感的客户每六个月左右更换一次手机。 每六个月至一年更换一次手机的用户比例为12.8%,一至两年更换一次手机的用户比例为24.4%。 从彩屏、和弦、无线上网、数码摄影到MP3,每一个噱头的新功能都带来了一个新的“换机时代”。

“用进废退”是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观点,但在手机市场上显然失败了。 在四通公司工作、同样从事通讯行业的徐峰对于频繁更换手机比较抵触。 他认为,这种不成熟的消费理念造成了手机市场严重的功能浪费。

“试想一下,你买手机时如此关心的“特殊”功能,有多少是从来没有用过的?一时间,手机的互联网功能是最吸引人的卖点,帮助手机手机卖得天价,但很多用户的手机一次都没用过就报废了,还有不少用户担心花钱,像“雷区”一样避开上网按钮。这太荒谬了!” 徐峰认为,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成熟,引发了手机市场附加功能的研发热潮,导致所有消费者不得不为很多无用的功能买单。

赞赏 您的鼓励使我们更新的动力
全网好价
相关文章
扫一扫 扫一扫,看更多